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文件精神,落实“双减”政策,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发展。
二、工作目标
1.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作业质量。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3.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4.加强家校沟通,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三、具体措施
作业管理:分年级、分学科制定作业标准,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书面作业每天平均不超过60分钟。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如实践作业、阅读作业等。建立作业公示制度,通过班级群等渠道公示每日作业内容、时长等。
课堂教学:开展教师培训活动,邀请专家讲学、组织校内研讨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鼓励教师采用情景教学、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定期检查教师备课、上课、听课等情况,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课后服务:丰富服务内容,开设艺术、体育、科技等社团活动及课外阅读、作业辅导等项目。采用“基本服务+拓展服务”模式,基本服务为作业辅导等,拓展服务为兴趣特长培养等。
家校合作:定期召开家长会,宣传“双减”政策意义、目标和学校措施。通过家长学校、线上讲座等方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理性看待校外培训。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及时了解家长意见建议,共同解决学生教育问题。
四、保障措施
制度保障:建立“双减”工作专项检查制度,定期检查作业、课堂教学等情况。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将“双减”工作落实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
师资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教研等活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合理安排教师参与课后服务,保障服务质量。
监督保障:设立“双减”工作举报电话和邮箱,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成立学校“双减”工作监督小组,定期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