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随笔 > 由“温故而知新”到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温故而知新”到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5年12月02日 17:47:29 访问量:1011

由“温故而知新”到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读《用〈论语〉思想提升数学教育智慧》有感

泰兴市常周小学  徐留军

在这段时间里,通过阅读老师的著作--《用〈论语〉思想提升数学教育智慧》,让我从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博学多才、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一是从具体的知识学科来讲,学习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二是从综合素养特别是历史知识体系来讲,温习过去,以预知未来,这样便可以做老师了这里重点谈谈第一个层面的意思。为什么“知新”要“温故”呢?所谓旧知与新知,实际上是某种知识体系在一个人的头脑中反映出来的先知与后知的次序和已知与未知的部分,二者统一于学科的整体结构体系之中。学习实践是已知和未知碰撞、融合、升华的过程,是一个由旧到新的不断积累、提升、发展的过程。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旧与新主要体现为先后次序,而不体现为矛盾关系;在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以及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旧与新不仅体现为先后次序,也可能表现出矛盾关系,因为随着认识和实践的深化,新知识完全有可能否定或扬弃旧知识。当新旧知识表现为先后次序时,往往采用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当新旧知识表现为矛盾关系时,就应采用破旧立新的教学方法。
  对于一个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来说,新知识与旧知识都是整个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事实上不存在优劣正误的问题。所以温故与知新同等重要,都是为了对各方面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在现代教育学中,已经把温故知新作为课的结构写进教材,即一堂课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五个基本成分,其中检查复习旧课、讲授新教材就是《论语》中所讲的温故知新。

老师认为“帮助学生温习旧知,打下知新的基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帮助学生知新;注重逆向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知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帮助学生知新。”

探究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目前采用较为普遍的教学方法。温故知新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的优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新知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体验重组建构、提出猜想和假说、得出结论并验证的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是在实施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方面的尝试。

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因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根据小学生这一思维发展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意识 

要创新就必须有创新欲望,创新欲望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欲望来自于学习动机,它是发展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要把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自觉主动地学习,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开展创新思维活动。

    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时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兴趣,并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它孕育着极大的智慧潜力和创造性萌芽。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将学生置于问题的中心,使学生对教学问题进行观察、猜测、尝试、判断、验证和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先不出示课题,而是充满神秘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你们猜猜是什么?当学生猜出是日历时,教师出示日历后再提问:撕下一页经过多长时间?从31开始到331这页,经过了多长时间?当撕下日历最后一页又经过了多长时间?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激发其学习动机。

(二)、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数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这样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知识系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加工、分析,打开了数学思维的大门。

例如:在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时开始以渗透的手段逐步建立的概念。通过渗透的概念学习时,掌握加法计算方法,然后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加数都一样的情况(5+4→5+5→5+5+5)开始认识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在过度到学习乘法意义以此反映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在数学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的逻辑思路和迁移条件,从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随之发展。 

(三)、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培养创新思维要从思维入手:

1、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基础,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就是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新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凡是学生能通过思考,独立发现获得的知识,教师绝不包办代替。任何知识都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自感受、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才能 举一反三、发展认识创新思维。这里的活动过程,既可以是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 ,还可以是讨论争辩的过程等等。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创新思维的机会,学生就能在操作摆弄中发现窍门,在观察思考中弃旧求新,在讨论争辩中标新立异,从而使创新思维得到培养。

例如:教学一位数乘整百整十的口算时,在学习了12×3后,让学生尝试口算120×3,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展开思考,产生了多种的想法:有的先算12×3=36,然后在36后添一个0,即是360;有的想:12个十乘以336个十,即360,有的想:100×3=30020×3=60300+60=360。这样,整个推导过程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发明创造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不仅轻松地学到了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不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把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了有怕困难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2、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明,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要克服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让学生主动猜想,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遇到困难,教师则从旁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

作为教师 ,要相信每一位须生都有学好的能力。传统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认识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设计很多的环节,一环紧扣一环,讲究水到渠成。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空间比较小,便于教师控制,但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剥夺了学生在数学课堂里自由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例如;在教平行线时,一位教师用了三个大问题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去探究生成:在纸上画两条直线,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两条直线是相互平行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长方形里有几组平行线)?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在自己实践、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发现两条直线会相交,会平行,还会重合三种情况;通过实践又发现了平行线的特点。丰富完善了平行线的意义,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观念。

3、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就是求异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知识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1、一题多解。老师应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知识去剖析数量关系,纵横沟通,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解题思路会更开阔,思维更活跃,有利于学生创新。例如在教学完“8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设计一道开放性的题目:( )+( )+( )=15,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凑十法和连加得出各种答案,学生会表现的非常积极,可能有2+8+5=153+7+5=155+5+5=159+2+4=15……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2、一题多变。一题多变可以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老师要放手让学生到知识的大海中搏击,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开拓和创新精神。

(四)、鼓励质疑、引导释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产生疑问,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从存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质疑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有学生提问可笑、肤浅,不着边际,我们也要耐心听取,引导,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例如在教学测量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师布置作业:回到家后,估测一下你家的房有多高?你家种的树有多高?以及你身边熟悉的东西的高度。并跟自己的爸爸、妈妈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看你估测的准不准?第二天集体交流时,有的学生提出了质疑:老师,张华说他家的树大约有2高,李英说他家的树大约高20,怎么会相差这么大呀?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首先给予鼓励,接着再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看一看,比较一下大树与刚种下的小树的高度确实相差很大,从而使学生明白了虽然都是树,但实际高度却不大一样。也使他们进一步懂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道理。

(五)、动手操作探究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操作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更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在学生通过直观形象认识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的含义后,给每个人发一个长方形(大小不一),要求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这时,可以发现学生都用尺子测量,但有的是量四条边的长、有的只是量长方形的长、宽。虽然这两种测量方法,反映了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但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这一学习活动,在列式时,有(长+宽)×2、长×2+宽×2;较多的是把四条边的长顺序相加,这时让学生大胆地说出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和讨论、分析、比较中,选出最合适自己的方法,从而把低层次的数学知识上升到高层次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亲自参与了知识的探究过程,真正地将知识融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

(六)、结合实践活动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新课改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手脑结合,操作实验,以体会数学创新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创新思维的意识,运用数学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曼科马克认为所谓的创造就是用已存在的普通的观念或材料去形成一些新的组合的过程,新的发明或创造中只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原有发明的重新组合而已。可见重组建构的过程就是创新。温故知新法只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方面有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还有许多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它有时只是课堂结构的一部分,更不是教学的模式,在课堂方法和评价多元化的今天,一切模式都会显得僵化。本着合适就是好的一种教学思想,把我认为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方面较为适当的做法总结出来,实践中遇到的困惑是旧教材与之的不适应,课堂时间不够,新教材在章节内容的量上要适中,才能保证探究式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才能保证教师顺利开展创造性教学。

 

编辑:徐留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泰兴市常周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常周村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