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三年级语文 > 2019年秋学期二语集体备课(八)

2019年秋学期二语集体备课(八)

2019年10月28日 08:42:40 访问量:5133

集体备课记录表

   

10月28日下午第二节至第三节

地点

后教学楼二楼会议室

  

张文彬

主备教师

张文彬

记录人

李文娟

参与人员

赵银君、周爱琴

此后一周教学内容

我要的是葫芦》《语文园地

本次集体备课内容

我要的是葫芦

周教学反思

 

赵银君:

《坐井观天》一课内容较简单,我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解决相关问题。学生动手画句子,在他们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在感悟中读出感情。在本节课上,让学生以多种方式朗读,目的就是让他们在读中加深理解,增强语感。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精心设计,确保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改变简单的问答式教学,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

    《寒号鸟》是一篇民间故事,教学中注重了复述故事。先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再尝试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周爱琴:

为了让学生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我设计了一个环节,用多媒体课件配上动听的音乐,展示小鸟见过的缤纷世界:飞过广阔的海洋,飞过无边的沙漠,飞过茂密的森林,飞过灿烂的田野,飞过清澈的小溪,也没有看到天的边。而这时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抬头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时小鸟的广博见识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闻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顺理成章地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缤纷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乏味。这样直观的手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收获。

在教学《寒号鸟》的过程中,首先以图片的形式导入,让学生了解寒号鸟这种动物,引对它的好奇然后逐步进行教学。本课的重点主要放在让学生对比阅读感悟上,从寒号鸟和喜鹊不同的表现上来体会寒号鸟的懒惰,以及懒惰给它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让学生明白故事蕴含的寓意。

主备教师发言

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二年级上册第单元的一篇文章。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本课有四幅图,分别有四段话与之对应:第一幅图画的是葫芦藤上长满绿叶,还结了几个小葫芦。种葫芦的人站在葫芦架前,看着可爱的小葫芦非常高兴。第二幅图画的是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不在乎,眼睛只盯着葫芦。第三幅图画的是邻居劝他治虫,种葫芦的人不听劝告,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第四幅图画的是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共四个自然段,以葫芦的变化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可笑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5.懂得不能忽略一些细小的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的道理。
6.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

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懂得不能忽略一些细小的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的道理。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盯、治、怪”4个左窄右宽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3.学习课文第一、四自然段,思考葫芦的变化,初步体会植物生长过程中枝、叶、果实等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观赏葫芦,引入新课

1.出示葫芦图片或实物:板书“葫芦”,念好轻声。

2.了解葫芦自古以来的功用、葫芦文化。

课件出示相关葫芦制品、葫芦工艺品图片。

3.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猜故事名字。

4.教师补充板书课题,学生读好课题。

二、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动笔圈圈本课生字,同桌合作互读,归类识字。

3.教师和学生合作串读课文,相机正音,反馈评价。

随文识字:“藤”是后鼻音,借助插图,了解藤的特点,由“葫芦藤”拓展生活中常见的丝瓜藤、南瓜藤等帮助识记汉字。“哇、蚜、盯、慢”都是左形右声的生字,可以在初读中随文识记.

三、图文对照,梳理因果    

1.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至三句。

1)学习课文第一句: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

思考:句子中“一棵葫芦”和课题中的“葫芦”意思一样吗?

2)结合观察第一幅插图,联系上下文,明白“一棵葫芦”是包含: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

3)感受葫芦的生长顺序:

①思考: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呢?

动笔画出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②用“△”标出一连串的动词。

③利用查字典,选义项的方式,理解“谢”在文中的意思。

教师相机板书:种了葫芦;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小花:挂了小葫芦。

4)指导朗读,规范学生语言。

①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②借助以下关键词,引导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种植经验,尝试有序表达。

出示词语:种了、长满了、开出了、花谢以后、挂了。

2.学习第一自然段第四至五句,感受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1)指导有感情朗读句子: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满意之情。

2)关注种葫芦人的行为,抓住关键词“每天、看几次”,指导重音朗读,体会种葫芦人内心的喜爱与渴望。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导语:可是,没过几天,原本长得这么好的葫芦却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棵葫芦怎么了?

2)自由读,同桌交流。

3)比较发现,感受表达的生动。

出示句子:

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4)指导重音朗读,抓住“更、慢慢地、一个一个”,感受蚜虫、叶子、小葫芦三者之间的联系。

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理解小葫芦逐步变化、逐步掉落的过程。

四、书写指导,练习写字

学写汉字“棵、盯、治、怪”。

1)学生看范字,归纳“左窄右宽”的结构特点。

2)师提醒“棵、怪”中的穿插笔画位置。

3)学生书写、组词。

4)反馈交流。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种了                葫芦

长满了              绿叶

开出了              小花

挂了                小葫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11个生字,会写“谢、想、言、邻”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对比插图,联系上下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1.创设情境,玩葫芦游戏。

1)填上合适的词语。

葫芦藤——(       )的葫芦藤(长、美丽、绿色……)

葫芦花——(       )的葫芦花(雪白、美丽、可爱……)

小葫芦——(       )的小葫芦(可爱、绿色……)

蚜  虫——(        )的蚜虫(害人、可恨……)

2)选择几个自己喜欢的词语,说几句话。

2.复习第一、四自然段。思考课后题: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

二、着眼“葫芦”,探究联系。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学生思考:那个人看到叶子上的蚜虫,心里怎么想?

指导朗读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感叹句可以反映出他对蚜虫不屑一顾的态度。

2)请学生观察插图中人物的神情、动作。思考:“盯”能不能换成“看”?体会种葫芦人眼里只有小葫芦。

3)理解“自言自语”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

4)抓住反复的语言“快长啊,快长啊!”,指导学生读出种葫芦人自言自语的语气和热切期待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语:邻居看到葫芦叶子上的蚜虫时是怎么说的?用横线画出邻居说的话。

2)指导重音朗读“别光盯着、快治一治吧”,从中体会邻居急切的态度。

3)思考:种葫芦的人为什么奇怪?他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画出那个人说的话。(4)朗读一组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5)出示课后第二题,比较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交流。

相同之处:这两组句子,上下两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不同之处:第一组第一句是感叹句,第二组第一句是反问句;每组中上一句所表达的语气比下一句更强烈些。 

三、比较变化,发现寓意

1.两幅插图做比较,进行发现学习。

1)那个人的表情、动作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2)葫芦叶子不一样:一是叶子是绿绿的,一是叶子是枯黄的,有的叶子有小孔。

3)葫芦所在位置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在发现不同点的过程,帮助梳理蚜虫、叶子与果实的关系。

教师随机板书:蚜虫——叶子——小葫芦。

2.总结寓意。   

3.拓展续写练习。

四、书写指导

1.出示:“谢”,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范写,点明三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笔画之间的穿插。评价反馈。

2.出示:“言”和“邻”,提醒“言”第一个长横与中间两个短横是等距的;注意“邻”右耳旁适当写得大一些,使得左右匀称,学生自行练习并组词。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蚜虫多了          叶子黄了        小葫芦落了 

 

李文娟:

我感觉读图也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必要教给学生精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图文结合展开研读,从而更加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

根据本课文本内容,设计想象说话的训练,让学生想象说一说小葫芦的可爱,长大了一定会是什么样的。这儿的想象说话,与下文葫芦因蚜虫而变黄落地形成鲜明的反差,激发学生从中产生疑问、探究原因的兴趣,为学习感悟下文埋下伏笔,可谓一举数得。

  

张文彬: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葫芦所代表的意思不同,帮助学生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通过学习“细长的葫芦藤”等短语,积累语言,初步感受课文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孤立地教生字,让学生机械识记生字是很吃力的。这个环节既可以穿插在读词语和说短语的过程中,还可以拓展到具体语境中去,这样既能理解,又帮助学生运用。

编辑:夏国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泰兴市常周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常周村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