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及调适策略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及调适策略

2019年03月09日 09:10:40 访问量:6021

 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受教育者的素质高低、将来会成为何种能力水平的劳动者,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这其中教师的素质对提高学生素质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高水平教育教学效果的保障。近几年来,在新课程理念下,多教师心理健康不容乐观。我校从教师心理健康现状、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及调适措施三方面来分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维护及调适,无论对学生、教师本人及学校、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教育界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和研究偏重于学生。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关心。研究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于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1.从主观角度讲,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主要问题表现为焦虑、疲劳、抑郁、沮丧、失望、淡漠、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情绪的职业倦怠心理。这主要原因是个体对付出与回报之间明显不平衡而出现的一种感知。

2.从职业行为角度来,表现为备课不认真,或不备课,对教学采取应付方式。教学活动缺乏创新思维,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愿意理睬,将不满和埋怨情绪带入课堂,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不尊重学生人格,随意挖苦打击学生,伤害学生自尊,对教育工作感到厌恶,甚至失去热情。

二、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人的良好心理素质表现之一就是心理健康,这是人的整体健康状态的必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内外两个方面。从内部状况看,心理健康的人各项心理机能健全,人格结构完整,能用正当手段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所以主观上表现出的痛苦少,能够体验到幸福感。从对外关系看,心理健康的人行为符合规范,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的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根据上述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社会适应标准和发展性标准。社会适用标准如大部分中国学者指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客观;个性结构完善;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人生态度积极;行为表现规范;活动效能吻龄。当然,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具有不同的含义。

那么,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勤于并热爱教育工作。能积极的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并能达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获得成就感,减少不必要的忧虑;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对现实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并能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很好地感知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及调适措施

教师的心理存在严重问题,又怎么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要让教师能接受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仅让他们进行自我调适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不负责任的。学校有责任帮助教师度过素质教育期的心理危机,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各个学校教师群体生活的环境条件不同,接受刺激源的影响也不一样,因而各自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同。总体上讲,躯体化、强迫症、人际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是教师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教师的工作质量和育人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调适措施,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1.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改善工作环境。学校管理部门应该把建立教师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纳入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中去,把心理健康教育确立为今后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内容,开设媒体宣传专栏,编制教师心理健康手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意识。另外,完善相关制度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提倡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减少教师的消极心理。

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按照马斯洛五个层次需要理论,我们应该注重基本需要的满足。对于教师来说,同样具有多种合理的需要,其中大部分教师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需要。多数教师并不以工资、福利作为最主要的需要,更多教师需要的是工作本身带来的成功与乐趣。学校管理者应了解并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注重人性化管理。

当然,也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解除其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及科研的机会和条件,满足教师自我提高的需要和创造的欲望;建立多方面的正确合理的激励机制,给教师提供各种体验成功的机会,使教师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

2.科学安排工作任务,防止教师产生过分疲劳感。

人连续工作以后,工作效率一定会下降,并会产生疲劳感。教师的劳动既要付出脑力,又要付出相当的体力。人的体力和脑力在生理上是有限的,若负担过重,长期过多消耗体力与脑力,甚至超过人的生理负荷,就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目前,许多教师超负荷工作情况比较严重。学校要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时间,减轻不必要的负担,要合理分配教师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等的时间,保证教师备课、进修与休息的时间,要保证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教师的劳动具有特殊性,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他需要不断地学习,需要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与个人钻研的时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能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少,他没有什么东西可教的时刻就来得越快。因而,教师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对学校真正的威胁。要保证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学校就应该给教师较大的时间自由支配权和保证教师有充分的休息时间。

3.注意保护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是建立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没有健康的身体而谈心理健康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应该有维护和调适自我心理健康的意识。要从调整饮食、保证睡眠、营养均衡、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合理科学用脑等方面保证身体健康。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教师身体健康保护性措施,安排长期处于高度压力下的一线教师轮换休假,使其身体得以休整后再进入工作角色,这不仅是人性化的体现,也可以保证教师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

4.提高心理自我调适能力。教师在压力面前,应采取正确的认知态度,这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前提。然后,再理智地分析压力情境,在积极控制压力情境基础上自觉调整自我认知,积极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教师应学会掌握情绪调控方法。情绪的波动维持在合理水平这需要情绪调控方法的得当。也就是说,要采用积极认知方式,看到事物不利一面的同时,更要看到其积极有利的一面,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调节情绪,获得心理平衡。也可以把对不良情绪的关注转移到其他行为的注意上去。比如参加文艺活动,外出旅游,体育锻炼等。这些方法能宣泄情绪,转移注意力,或产生积极暗示,从而达到逐步消解不良情绪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及调适必须依靠学校、教师本人和社会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和最大程度的提高,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编辑:钱旭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泰兴市常周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常周村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